首页 -> 科室介绍
学科介绍
全民健身日:心脏病患者如何科学地健身?

导读 :

关键词 : 心脏病;运动;健身

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,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,国务院批准,从2009年起,每年8月8日为“全民健身日”。对于心脏病患者,运动健身并不是奢望,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脏功能,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、降低死亡率。

适宜的运动形式

根据研究成果得知,有氧耐力训练和力量性训练是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方式的良好选择,建议最佳运动方案为有氧耐力训练与间歇力量性训练相结合。

有氧运动是心血管病患者康复锻炼的重要基础,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全身有氧能力及生活质量。运动项目以中、低强度的节律性运动为好,可选择散步、慢跑、骑自行车、游泳,以及全身肌肉都参与活动的中等强度的有氧体操,如医疗体操、健身操、木兰拳、太极拳等,广场舞也是很好的选择。还可适当选择娱乐性球类活动,如门球、保龄球、羽毛球等。每周最好进行有氧运动3次以上,中等强度。力量性训练,每周最好进行2次肌肉运动如举重训练,训练时阻力为轻或中度。联合进行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可更大程度地提高运动能力。

适宜的运动强度

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时的强度以中等强度较为适宜。运动强度的判断较为简便的方式是测定心率。

运动时有效心率范围为最大心率的50%-70%,其中,最大心率为(220-年龄),即有效心率=(220-年龄)*(50%-70%)。而肥胖的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时的运动强度以采用较低强度为好,以利于体内脂肪的利用和消耗,即最大心率的50%-60%。为确保锻炼安全有效,运动强度须控制在已确定的有效范围内。因此,建议心脏病患者常备智能手环、腕表等设备监测心率变化,自我调整运动强度。

适宜的运动时间

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时间开始阶段可稍短,每次5-10分钟,以后随机体对运动逐步适应,运动时间视患者身体条件不同逐渐延长。毎次运动应有运动前5-10分钟的准备活动及运动后至少5分钟的放松活动。运动中有效心率的保持时间必须达到10-30分钟。由于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配合,影响运动量的大小,当强度较大时,持续时间应相应缩短;强度较小时,持续时间则适当延长。对于年龄小、病情轻、体力好的患者,可采用前一种较大强度、短时间的运动,而年老者和肥胖者采用强度较小、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较合适。

适宜的运动频率

心血管病患者防治依赖于有条理的生活模式,包括减少热量摄取(如每日减少500kcal)、规律的每日锻炼(30分钟有氧锻炼)、运动应持之以恒。研究发现,如果运动间歇超过3~4天,已获得的运动效果及积累作用就减少。运动频度一般以1周3-5次为宜,具体视运动量的大小而定。如果每一次的运动量较大,可间隔一两天,但不要超过3天,如果每次运动量较小且患者身体允许,每天坚持运动1次最为理想。

注意事项

1、运动强度不可过大,运动量过大或短时间内剧烈运动会刺激机体的应激反应,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程度过高、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多、心率加快、血压升高,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其他急性心血管事件,对控制心血管病病情十分有害。

2、若运动中患者出现诸如心率、血压下降、疲劳感明显且难以恢复等不适应情况,应立即减小运动强度或停止运动。


 
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命园路1号  邮编:102206  总机电话:010-69006666  客服电话:010-69006900

版权所有:北京大学国际医院 京ICP备15061976号

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954号